【春秋初年的土地交换事件:祊易许田】云上速配
在春秋初期,郑国和鲁国之间发生了一件看似不起眼却影响深远的事——郑国用泰山附近的枋地,换取了鲁国洛阳附近的许田,史称“祊易许田”。这件事在历史记载中并不显眼,许多讲述春秋历史的通俗读物甚至很少提及。然而,这次土地交换实际上标志着周朝礼乐制度的崩坏,也让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沉重打击。
【违背礼制的私下交易】云上速配
按照周朝的传统礼法,诸侯国的领土变更必须经过周天子的批准,任何私下交换土地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然而,《春秋左传》中关于“祊易许田”的记载却写道:“郑庄公请释泰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易许田。”这意味着,郑国和鲁国在交换土地时,根本没有向周天子请示,完全无视了天子的权威。
展开剩余56%【土地背后的政治意义】
更让周天子难堪的是,这次交换背后暗含的政治含义。郑国的枋地原本是郑国国君陪同周天子祭祀泰山和周公时的临时驻地,因此位于泰山附近,属于郑国的一块飞地。而鲁国的许田则是鲁国国君前往洛阳朝见周天子时的落脚点,位于洛阳周边。这两块土地的存在,象征着诸侯对周天子的臣服和礼制上的义务。
【交换土地意味着什么?】
郑国和鲁国之所以愿意交换这两块飞地,是因为它们认为这些土地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郑国认为,国君不会再随周天子去泰山祭祀;鲁国也认为,以后不会再去洛阳朝见天子。换句话说,两国已经不再把周天子的权威放在眼里,这些象征臣服的飞地自然也就没有保留的必要了。
【周天子权威的崩塌】
郑国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姬姓诸侯,而鲁国更是周公的后代,在诸侯中地位崇高。然而,正是这两个最重要的姬姓诸侯云上速配,一个切断了周天子东巡的通道,另一个直接放弃了朝见天子的义务。由此可见,早在春秋初期,周天子就已经难以维持分封制的统治体系,其权威的衰落已成定局。这次土地交换,无疑是“礼崩乐坏”的典型例证,周天子可谓“输麻了”。
发布于:天津市加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