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原本是楚国的一个普通读书人长富资本,为了实现出人头地的理想,他拜在著名学者荀子门下,潜心学习治国理政的学问。学有所成后,他毅然离开楚国,来到当时最强大的秦国,渴望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经过多次精心准备的游说,李斯终于打动了年轻的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秦王不仅认同他的治国理念,还采纳了他提出的多项重要建议。很快,李斯就被任命为客卿,开始在秦国政坛崭露头角。就在他仕途一帆风顺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差点断送了他的前程。
事情的起因是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以修建灌溉工程为名,暗中从事间谍活动。这件事败露后长富资本,秦国本土大臣们借题发挥,他们本来就对外来官员心存芥蒂,现在更是群情激愤,纷纷上书要求驱逐所有在秦任职的外国客卿。作为楚国人,李斯自然也在被驱逐之列。
展开剩余64%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李斯措手不及。危急关头,他立即给秦王写了一封著名的《谏逐客书》。在信中,他首先列举了历史上多位对秦国有重大贡献的外国人才:比如帮助秦穆公称霸西戎的百里奚、丕豹等人,推行变法使秦国富强的商鞅,为秦惠王出谋划策的张仪,以及辅佐秦昭王的范雎。这些人都不是秦国人,却为秦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接着,李斯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他问秦王,您佩戴的美玉、明珠,使用的宝剑,乘坐的骏马,哪一样是秦国本土出产的?后宫中来自郑国、卫国的美女,难道因为她们不是秦国人就不美丽了吗?宫中的音乐,不也有很多是来自其他诸侯国的雅乐吗?如果什么东西都必须是秦国出产的才能使用,那您的生活该多么单调乏味啊!
然后他话锋一转,指出现在用人政策上的矛盾:对物品可以不问出处,为何对人才却要区别对待?这种重物轻人的做法实在不明智。他进一步阐述:土地广阔才能物产丰富,国家强大才能人才济济。就像不拒绝任何土壤才能成就泰山之高,不嫌弃涓涓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之深。如果把这些人才都赶走,让他们去帮助其他诸侯国,这不就等于把武器送给敌人,把粮食送给盗贼吗?
这番有理有据的谏言深深打动了秦王。经过慎重考虑,秦王最终撤销了逐客令,不仅让李斯官复原职,还更加重用这位远见卓识的谋士。这个决定为秦国留住并吸引了大批人才,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发布于:天津市加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