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昏君总爱用奸臣?历史给我们的警示道正网
读历史书或看古装剧时,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那些亡国之君总喜欢重用奸臣,却把正直能干的大臣晾在一边?历史明明是一面镜子,但相似的悲剧却不断重演。
一、君主的舒适区:谁不爱听好话?
从人性角度看,谁都喜欢听顺耳的话,讨厌被批评。就像良药虽能治病,但味道苦涩;忠言虽然有益,却让人听着不舒服。高高在上的皇帝更是如此——他们手握大权,习惯了被奉承,自然更愿意用和珅这类人:既能办事,又懂得讨主子欢心,从不让皇帝觉得闹心。
二、权力的隐忧:贤臣可能威胁皇权
从历史教训来看道正网 ,重用贤能的大臣未必是好事。比如:
展开剩余64%- 晋国依靠公卿治国,结果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 齐国重用外姓能臣,最终田氏取代姜氏掌权;
- 燕国推崇贤才,却引发子之叛乱,后来燕昭王重用乐毅也因猜忌差点亡国。
反观秦国、楚国、吴国和越国道正网 ,那些功高震主的能臣大多没有好下场,反而避免了权臣篡位的危机。
三、危机时刻才想起贤臣
难道历史上就没有贤臣受重用的例子吗?当然有——但往往是在国家快完蛋的时候!
战国时期,诸侯国随时可能灭亡。像秦孝公、魏文侯、楚悼王、燕昭王这些有危机感的君主,才会放下身段,低声下气地招揽人才。他们见到谋士就恭敬请教:“先生有什么高见?”赏赐起来也极其大方,动不动就“共享江山”(当然,实际只是封个侯而已)。
四、君主的盲目自信与拖延症
君主需要保持威严——总不能一遇到挑战就认怂吧?再加上身边大臣天天拍马屁,皇帝很容易高估自己的实力。比如清朝,洋务运动、变法改革该做的都试了,但每次都慢半拍。平时总喊国库空虚,可一打败仗,赔款却能立刻凑齐。
总结:贤臣的尴尬处境
说到底:
1. 主观上,皇帝不爱用让自己难堪的贤臣;
2. 客观上,皇帝常常误判形势。
就算迫不得已用了能臣道正网 ,事后也难免“过河拆桥”——商鞅、韩信就是例子。毕竟对君王来说,防止权臣坐大,比治国更重要。
发布于:天津市加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